新浪体育

图片

首页
> 党建> 风采录
好新闻自己会“走路”
《5639 次列车:慢慢地陪着你走》采访心得

发布日期:2019-07-11?14:12 信息来源:机关党委 字体:[ ] 视力保护色:

大年初一,阖家团圆。《贵州新闻联播》的“新春走基层”专栏推出了《5639 次列车:慢慢地陪着你走》,报道铁路部门为方便村民进城卖菜,春运期间没有按照往年惯例停运5639 次慢车。大年初三,《贵州新闻联播》收到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宣传部副部长的肯定;大年初四,这条报道得了人民网首页推荐,5 天时间累计点击量近70 万人次。

没有刻意推广,但5639 次小慢车的故事一直在“漫延”。这让我更加坚信:“好新闻自己会走路”。

为什么是它? 

每年春节,《贵州新闻联播》都会如期推出“新春走基层”专栏,挑选一批优秀选题进行报道。5639 次“小慢车”这个选题,中央多家媒体都曾报道和关注,但我总觉得这些报道视角少了点“贵州味儿”。于是,我一直把5639 次“小慢车”这个选题记在小本子里养着,等着看会不会有新鲜事发生。今年春节前,我得到一个好消息:每年春运都要为快车让路的5639 次“小慢车”, 今年春节不停运。得到消息的那一刻我知道:这个选题“养肥了”,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,有拿得出手的新闻了。

为什么是她? 

卖菜村民是小慢车的主角,进城卖菜是基本逻辑。但如何讲出新意?如何体现站位?这是拍摄之前困惑我们的问题。为选择好采访对象,讲好故事,开拍前我们决定先坐5639 次列车踩点。

经过踩点,我们获得了这些信息:小慢车从玉屏到贵阳全程行驶7 个半小时,停靠16 个站, 卖菜村民都在黔东南境内上下车,来回最多坐两个小时的车。为找好采访对象,两组记者分别与卖菜农民闲谈、漫谈,找到好的采访对象就留电话,开始全面撒网、重点培养。

两组记者的预采访刚开始都不顺利,不少采访对象不是说苗语,就是表达不清楚,要么是抵触采访,有的村民甚至用苗语逗弄我们:“等你下次学会了苗语,再来采访我吧。”直到在6 号车厢遇到笑呵呵的、说普通话的吴梅。当时的交谈是这样的。记者:“卖菜家里生活能敷得走吗?” 吴梅:“我卖菜就是给小孩读书,零花钱。”记者:“我看您乐乐呵呵的真好。”吴梅:“有双手, 慢慢来,一样过得上好日子,我有一双手,去哪里都不怕。”简单的对话中,勤劳、朴素的吴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,也从她身上找到了最需要的报道元素。

为什么是他们? 

在5639 次列车上,除了卖菜的农民,还有一群主角:乘务员。

我们的踩点之行,除了1 个小时与卖菜村民闲聊外,还有6 个多小时的“空余”时间。在6 个多小时的“空余”时间里,我不停地与列车长罗晓萱“闲聊”,甚至问了让她很不舒服的问题: 为啥不去跑动车……罗晓萱告诉我车上的乘务员都是40 多岁的“嬢嬢”(即阿姨), 大家习惯了小慢车的节奏,也习惯了乘客的淳朴,有的乘客甚至能叫出大部分乘务员的名字,并建议我找乘务员“张曼玉”谈谈。

“张曼玉”,本名张丽红,因为跑的是慢车,终点又在玉屏,人取外号“张曼玉”。小慢车开了多少年,张丽红就工作了多少年, 认识的乘客最多,和她一聊,我就知道故事又丰富了一层。我们问她:“姐,你真是和小慢车一起长大啊?”张丽红回答:“是啊,它变老,我也慢慢变老。好多人上一次看到他抱着孩子上车,再见面孩子都能跑能跳了。”我们又问:“姐,跑动车多舒服啊,一趟几个小时,热热乎乎的,你咋没去?”张丽红说:“小慢车是我人生的一段故事,等老的时候慢慢回忆我的人生经历,比别人丰富了很多。一般人来不了这个车,都是要有耐心的。” 

观察,是走基层记者的必备技能。因为踩点当天是周末,我发现车厢里的学生特别多, 数了数,一节车厢大概有二三十名学生,于是上前和他们聊了起来,最终找到了欧燕南——一个头发湿漉漉的“零零后”姑娘。我们的话题就从她的头发开始:“怎么头发湿湿的就出门了,不怕感冒呀?喝点热水了没有?”经过慢慢闲聊, 孩子敞开心扉告诉我们她为什么喜欢这趟绿皮车,有什么样的梦想。

这条5 分钟38 秒的新闻,我们两组记者一共坐了6 趟小慢车,累计45 个小时,总共采访了40 多个人,拍摄素材将近10 小时。为了故事精彩,我们在编辑成片的时候,放弃了很多人的采访,也没有使用在乘务员行车公寓、卖菜农户家和菜市场拍摄的素材,因为我们觉得:最好的故事就在车厢里,就在缓慢前进的车厢里。

(作者:苏畅   单位:贵州广播电视台)